
活躍的荷蘭地方政黨
在前一篇文章〈荷蘭市府會組成及公民監督〉,我介紹了荷蘭立法與行政部門的組成,以及常見的民眾參與和監督市府運作的機制。在這篇文章裡,我將著重介紹活躍的荷蘭地方型政黨。 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地方議會席次,來自地方型政黨 荷蘭市議會議員席次的多寡,係根據城市人口決定。在全國355個市議會中,規模最小的是位於荷蘭北方的斯希蒙尼克(Schiermonnikoog),僅由9位議員組成(城鎮僅有936位居民);而規模最大的,是首都阿姆斯特丹(Amsterdam)的市議會,由45位議員組成,代表862,965個城市人口(2020年之數據)。各城市的市議會每四年選舉一次,採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。無論是全國型政黨或地方型政黨(指只在地方運作,未參與全國政治活動的政黨),皆可在各選區提出候選人,並依照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市議會席次。 不同於國家層級的下議院選舉,屬於全國型政黨間的競爭時,荷蘭的地方議會選舉,常見數量可觀的地方型小黨和較多青年群體的候選人。在20世紀的多數時間,地方政黨主要只活躍於荷蘭南部的若干省分。不過,隨著社會力量的蓬勃發展,最近兩次(2018年和2022年)的地方選舉,地方政黨皆拿下該次選舉29%的選票,獲得約三分之一(33%)地方議會席次,表現完全不輸給著名的全國型政黨。 一般而言,全國型政黨在大都會區的表現更為亮眼。更白話的說,全國型政黨在地方議會選舉的成果,較常受到該政黨在國家政治表現的影響,而非其在當地的表現。與此同時,越遠離大都會區域的城市,地方型政黨越有可能斬獲席次,甚至成為地方議會的多數。下表列出幾個荷蘭城市與其市議會多數席位的地方政黨。這些城市的特色是通常位於較鄉村地區,或海島等較為偏僻,人口亦較少的區域。 表:由地方政黨掌握市議會多數的荷蘭城市例子 荷蘭城市佔有市議會多數席次的地方政黨LanderdProgressief…

荷蘭市府會組成及公民監督
說起荷蘭,大家腦海應該會浮現諸如風車、運河、腳踏車、鬱金香的畫面。不過,若要談論荷蘭的地方政治或地方治理,大家恐怕就陌生許多。這篇文章將向讀者介紹荷蘭地方立法、行政部門的組成,以及常見的民眾參與管道。 荷蘭市議會與市政團隊的組成 20世紀的荷蘭,曾有將近400個城市。不過,由於區域整併和城鎮化的關係,截至2020年,荷蘭城市數量為355個,未來還可能持續減少。各城市的市議會每四年選舉一次,選舉採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,無論是全國型政黨或地方型政黨(指只在地方運作,未參與全國政治活動的政黨),皆可在各選區提出候選人,並依照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市議會席次。 地方選舉過後,獲得席次的政黨們將展開協商,決定市政團隊的組成。常見的情況,是從各政黨當選的市議員中,指派負責不同政策領域和市政業務(例如教育、交通或房屋政策等等)的市政官(荷文:Wethouder;英文:Alderman;亦常被稱為副市長)。如同國家層次之下議院議員出任內閣閣員的情況,這些擔任市政官的市議員,就不再以議員身分參與市議會討論,而是受到市議會的監督。荷蘭人口第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,共有10位市政官分擔市政業務,而規模小的城鎮,可能僅有1至2位市政官。一般來說,獲得最多席次的政黨,具有籌組跨黨派執政聯盟的主導權,但得看該城市各政黨的協商成果。有時,即便獲得席次較少的政黨,依舊可能加入到執政聯盟裡面,並有成員上任市政官。 值得一提的是,荷蘭城市的市長(burgemeester)係由市議會匿名的委員會提名名單,經該省的省級官員和中央的內政部核定後,最終由國王任命。市長為市政團隊(荷文:College…

日本地方創生:數位田園都市戰略計畫
日本「地方創生」政策係已故內閣總理大臣「安倍晉三」於2014年起所推動的「地方版的安倍經濟學」。該政策希望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力,創造地方就業(優質工作機會)、鼓勵青年在地就業(或創業),從而打造一個地方新的地域經濟系統;而該系統能夠創造地方經濟「善的循環」,除了擺脫地方衰敗之外,更希望導引地方復興、地方再生與地方發展。 地方創生政策推動五年之後,2019年遭遇「新冠肺炎」(covid-19)疫情;此時,日本內閣府的地方創生政策內容出現不小的政策轉向(與2018年大不相同);進一步言之,2019年之時內閣府統整地方創生政策第一階段推動的進程,並且著手規劃第二階段的地方創生總合計畫(2020-2024)。就2018年與2019年兩個年份的地方創生的基本方針計畫,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導入配合2016年日本內閣府推出的「society…

後疫情時代下國家的公共治理挑戰-以法國為例
世界衛生組織於2023年5月宣佈結束新冠肺炎的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,全球正式來到後疫情時代,從過去的封控轉為鬆綁,不僅影響全球與區域治理,也開啟各國的公共治理新問題。過往的區域整合強調跨層級治理(gouvernance…

政府與議員在質詢時的攻防戰
地方議會的表現對於臺灣的民主品質相當重要(黃秀端,2018),這主要是因為縣市議員在議會中,對於預算法案的審查和地方首長、行政官員的監督,對地方自治的成效和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。在議員監督行政機關的工具和方式中,質詢是議員經常使用的方式之一,也是民眾較為關注的工具之一。因此,本文試圖整理過去關於議員質詢的文獻,並結合作者過去的實證研究,簡要介紹關於議員質詢相關的研究和發展。 議員質詢的相關研究 過去學者對於議員質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議員的提問方面(Questions),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類。第一類研究試圖分析議員質詢的問題數量,並探討哪些因素或具有哪些特性的議員會提出更多的質詢問題。實證研究顯示反對黨議員傾向於提出更多的質詢問題(Proksch…

日本富山市「緊密型城市」的推動經驗與成效
日本富山縣富山市位於該國本州中央的「日本海」側,轄區面積約為1240平方公里,人口為41.2萬人,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0人。而這樣的人口密度,位居全日本47都道府縣第43名;換言之,富山市這個城市的空間安排較為「空曠」,全市人口及市轄公共設施「散佈」在全市各個區域。 一、富山市的城市典範移轉 會有上述的城市發展,主要是在2000年以前,整個城市是以「汽車」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設計,因而使得這個城市的空間佈局隨人口的成長逐漸向外「蔓延」;衡諸2000年以前的基底政策邏輯,基本上是「大就是好」(bigger…

漢堡港城的永續發展與社會治理
2015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希望2030年能夠達成17項目標,包括終結貧窮、性別平權與消除飢餓等,由於氣候變遷影響,永續城鄉及氣候行動等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項目(UNDP, 2022a)。Hiromi…

誰作球我打:議員質詢的資訊從何而來?
議員質詢,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監督工具,也是民眾日常會重視與關心的行為之一。每逢施政總質詢時,議員質詢的行為總會受到媒體關注。例如,某直轄市議員在質詢時,常會贈送市長禮物,以諷刺他的施政與個人行為;曾有某縣議員在質詢時,拿出毒品當作道具,因觸犯法律而被裁罰,引起全國注意;另外,有些議員在質詢時使用尖銳的言語,使政府官員無言以對。議員的這些質詢行為,經過媒體報導後,往往成為茶餘飯後的熱話。那麼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,議員質詢的內容,資訊是從哪裡來?作者繼上次介紹質詢的不同形式,包括口頭與書面質詢的目的、功能與差異外(見議員質詢:表演還是實事求是?),本文試圖從學術觀點,探討議員質詢的內容,並以資訊政治學的觀點,剖析議員質詢的內容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? 資訊政治學的觀點 在台灣,不同縣市的口頭質詢時間各有差異。例如,台北市每位議員的發言時間為40分鐘,苗栗縣則是45分鐘。在有限的時間裡,議員不可能無止盡地提出問題。議員問些什麼問題,取決於其所關注的議題,以及資訊的掌握程度。以資訊政治學(politics…

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(下)
台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幾個問題 在西方發展過程中,特別是中央地方會產生一些對抗,各部會也依舊整合力不足。其實政府組織在全國經濟,與地方協力組織協力發展中。網絡牽引及整合力非常雄厚。我們還在區分地方和中央,彼此也都不重視區域或社區企業責任。也怕他們的監督,但其實他們在監督同時也會發展出對公共事務的協助與熱忱,這一點是我們是應當跨過去的。西方今天的發展,也給我們證實,台灣應該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。台灣政商企業菁英的過度操控都會擴大負面現象,應藉由區域和公共治理重構城鄉關係,以及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係。 政府與政治應該取得更多的信任,重獲都市政權的合法性與提出公民參與、公共議程的參與架構,形成新的城鄉發展體系、建構結合經濟與技術發展的環境發展、文化發展、社會發展、歷史發展、地理發展,以及包容在地及區域發展特色的新城鄉合體發展的新風貌與未來。希望大家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,台積電做得到,相信我們民間社會的人才與產業,與各級政府的關係,從對抗到慢慢合作與協力,也一樣可以達到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我們所發展的新貧富階級對立、經濟社會排擠、經濟國土環境、文化乃至社會失衡發展、貧窮區擴大;都市的健康、環境、文化,以及社會關係貧困化;廣大農鄉地區荒廢與發展退化,形成城鄉嚴重失衡的發展問題,都需要依賴協力治理網絡與制度加以克服。 我們如何透過地方治理發展,促進更新、活化,讓市民城市能夠再度興旺?首先必須促成都市再生,以及重建各階層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與合作關係,共同進行城鄉治理的改造與發展。也就是我們公共事務,好像是專屬於政府的權力,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外,好像跟其他外部沒有關係,就好像公共事務只有他們。但我們希望不是這樣。我們的地方,其實專業團體及熱誠非常強,如果能有更多的協力與合作網絡,也能讓社會很多專業團體更多的進入,進入地方行政及代議系統,來監督、來協助、來融合,讓政官商社三方連結,讓可以透明連結的各種相關體制能夠早一點建立,共同促進這些發展。 其實台灣具備一些基礎了,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治理網絡,包含中央政府單位、交通、文化、市政府文化局、鎮瀾宮、區公所、地方社團產業、地方學術單位等等,各單位之間有諸多合作,最後協力創作,造就大甲媽祖繞境,成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之一。我們從文化治理網絡的研究中,發現除了信仰的九天八夜的遶境儀式及活動之外,還有許多武藝文化、戲曲文化、產業文化、藝術文化、觀光旅遊文化、學術研究、宗教研究,以及信奉媽祖的寺廟間的協力合作,共同發展的成果。…

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(上)
地方治理的發展基礎 地方治理基本上有幾個重要觀念:我們過去公共事務好像只有政治、政府、與參與的代議士,事實上公共事務主要還要包含很多來自民間的企業、產業、學校等,社會各種利害關係者,共同參與地方活動。在西方各個國家的公共事務,包含剛才我們講的各局、處、地方有關的政策。有關預算,相關的規劃,其實要多聽專業與在地利害關係者的意見。地方自治是為大家所敞開的,不僅是為了這些地方的官員而打開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,地方上各鄉鎮開了很多會,不只是這些代表,地方社區的相關利害關係者、專家都應有機會被邀請,適當參與,以讓社區參與基礎穩固。 這些相關討論,包含聚集不同議題的公聽會、審查會,甚至一些基礎政策,道路規劃、老人社福、體育設施等,諸多討論都應該記錄。這就是公共事務,是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的政策動員與參與、開放與監督。地方治理需有要來自社會的關心與行動投入。民主的強健並不來自政治,而是經濟社會的民主與公共關係的投入與協助。地方治理概念就是讓利害關係者,這些相關專業能夠介入參與並形成公共法律,以及檢討政府的能力。這些包含地方街道的改變,很多也是地方的相當程度參與。地方的很多議題也都需要公開,由大家來討論。他們可能會指責你,但他們會在行動上、財力上、專業上都會貢獻與支持地方的發展。地方治理的過程中,固然部分會造成困擾,但相對也能積極支持地方公共事務。你不敢反對的,他們有些人願意跳出來揭發,讓抵抗力、讓發展、讓資源能夠活化,這是民主政治強健的基礎。 台灣地方總體營造以後,現在地方更有一些創生與創新發展。我們已有很多基礎,但是我們好像把社會隔離、把產業隔離,有些人只在乎政商關係,或與選票、捐款有關係的這些商人。而不重視一般企業、社會的公共關懷與貢獻。台灣在民間投入公共服務發展上也有一定的成長。這個力量如何整合與凝結是非常重要的議題。地方有許多重要的審查會,大家一起面對面的討論,這種文化與制度,這種互動連結與合作精神,能夠結合社會產業將政府變成更為智能的力量。另外,許多會議議案有關公共事務的時候,甚至地方電台是否恢復等,也開放參與討論。討論過程中,許多民眾的熱情,讓我們要感受到民主在地方的實踐,它也會發展出公共機關或政府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的產生。雖然,有時候某些民眾會兇一點,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來自民間的抵抗力與監督熱情,民主政治是沒辦法健全的(J.…